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酒界人物 > 文章 当前位置: 酒界人物 > 文章

刘爱华:江西的地理人文 酿就一杯四特好酒

时间:2023-11-11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人文底蕴、稻作文化、地理位置,造就四特好酒的因素缺一不可。

  10月29日—31日,2023好酒中国行科学考察(第二季)走进四特酒。来自江西师范大学、樟树博物馆的专家顾问对四特酒及其产地樟树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丰富的阐释和论证。江西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爱华从文人传统和江西地理环境的角度,为四特酒找到了能酿酒、酿好酒的渊源。江西樟树市博物馆副馆长张建仕从历史视角,剖析了樟树的文明脉络及四特酒的发展沿革。

  以下为两位专家发言内容实录(节选):

刘爱华

  刘爱华:四特酒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源远流长的稻作文化

  从樟树的底蕴来看,从考古中就能发现它与酒有一些可能存在的关联性。比如筑卫城、樊城堆、吴城等有名的考古遗址,三个遗址中均有碳化籼稻的出土,这是樟树具备产酒条件的早期佐证。比较明确的与四特酒有关联的文人是唐代白居易,他来过樟树很多次。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写过一首有名的《赠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里面谈到的酒,应该就是当地的四特或者清江土烧。

  到宋代,一些与酒相关的人文诗词特别多,如“竹径旁通沽酒市,桃花乱点钓鱼船”“落日照江浦,轻帆过酒家”“何时不负登临兴,把酒经过阁皂山”等等。北宋时期,樟树有管理酒生产的两个官方机构,造酒库和茶酒司,表明樟树已经成为很重要的产酒地了。

  南宋时期,很多文人来樟树品尝过四特酒。比如说淳熙初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在阁皂山崇真宫讲学时,留有一句“一樽底处酬佳节,俯仰山林慨古今”。

  明代的袁州府分宜教谕宋应星,在任职的三年时间,他考察了包括樟树在内很多地方,写出了一部“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与酒相关的,是在《曲蘖》篇详细记载了酒母、药用神曲、丹曲三种酒曲的原料、配比、制造技术及用途等。

  第二个,我想谈一下江西文化和四特酒的关联。

  首先是地理环境。全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在江西的中北部。

  鄱阳湖的农耕文明特别发达,在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都发现了炭化稻米、植硅体,是12000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和孢粉遗存。

  这把中国稻作历史往前提了5000年,万年仙人洞也由此成为世界稻作之源。

  《搜神记》里的《毛衣女》,发生在樟树旁边的新余,文献中也提到“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其中的“田”可证明稻作发达。

  后来专家分析,这种鸟其实就是白鹤。鄱阳湖地区是全世界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每年冬季有300多种,60万余羽候鸟在这里过冬。

  这也反映了江西从古便是山清水净,水鸟众多的地方。

  北宋江西吉安泰和有一个叫曾安止的人,写了一部《禾谱》,这是中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

  从地理位置看,樟树处于鄱阳湖平原的南缘,稻作文化发达,水资源丰富。

  另外,京杭大运河使得江西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交通的发达,水系的贯通,对江西的稻作文化也有助推作用。关于江西的粮食生产情况,有一个记载叫“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南宋时期全国的朝粮,全国是600万石,江西占了1/3——这些都为酒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我还找到了一个樟树的顺口溜:“一村一姓风不同,清江伢崽有奇功。不满十岁会喫酒,刚刚成人做郎中......村前一爿卖药店,村后小铺有酒沽。”这就把樟树的两大特色,药和酒,通过民间的顺口溜反映出来。

上一篇:平安私人银行企望家张晨光:为老百姓造一款物超所值的好白酒

下一篇:没有了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闽ICP备07500721号  |   QQ:573320089  |  地址:福建泉州  |  电话:13459508636  |  
Copyright © 2023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版权所有,授权www.tthaojiu.com使用 OK文库 Powered by 55TR.COM